首页 / 魅力上高 / 上高印象 / 景区介绍

风情侨乡!上高这个少数民族村你了解多少?

时间: 2024-04-03 09:30 来源: 上高之声 访问量:
【打印】 【字体:

竹竿舞、打糍粑、拔河、运凉薯……9月24日,在宜春上高县敖山镇洋林归侨少数民族村,“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”暨“农民丰收节”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,村民尽情享受着农民丰收节带来的乐趣,展现出当地各族群众共建美好生活、共创美好未来的新时代风貌。

1982年,国家为安置印支归侨难民,建立了洋林归侨少数民族村,村民由越南归难侨和瑶、壮、傣、京、苗、侗6个少数民族组成,有少数民族101户,410人。这是江西省三大归侨聚居地之一,也是宜春市唯一的多民族归侨村,37年来,他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作、生活,共同绘就,谱写了风情侨乡的蝶变篇章。

洋林村村民穿着各民族传统服饰,手拉手在入村大门前开心合影。

侨居工程提升幸福指数

“以前这条路到处坑坑洼洼,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,一到下雨天,就会出现积水,无法出门。”洋林村村民徐达成告诉记者,“现在好了,出村道路得到拓宽硬化,解决了村民出门行路难的问题。”

2022年,上高县敖山镇想群众之所想、急群众之所急,听取村情民意,建立问题清单,逐一销号解决,让村民真正看见行动、得到实惠。对洋林村出村道路进行加固硬化便是其中的一项,共铺设道路约2780米,总投资25万元。

文明实践广场

61岁的侗族村民陈胜梅是洋林村的“侨一代”。作为村里的“开荒牛”之一,她犹记得回国后刚到上高县生活的艰辛,“喝的是井水,住的是平房,但那已经是华侨农场里最好的房屋了。”2011年,洋林村通过向上级争取资金,发动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捐款等方式,筹集资金13万余元,实施了安全引水工程,让各家各户都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。

而侨居工程的实施,更是让陈胜梅一家同其他村民一样,在十多年前就住上了两层的小楼房,“当时高兴得晚上都睡不着”。

侨居工程改善居住环境前后对比

新老幼儿园对比

2008年,洋林村采取“国家补助一部分、农场资助一部分、侨民出一部分、县政府出台政策优惠一部分”的方式,完成了整齐划一、新颖别致,既富有现代气息、又彰显民族特色的侨居工程,共98户,建筑面积17000多平方米。2016年,又聘请浙江大学设计学院按照省3A级乡村旅游点标准,结合洋林归侨少数民族村秀美乡村示范点建设工程,对洋林村进行整村设计,以“七彩洋林、风情侨乡”为主题,投入建设资金1500余万元,对100余幢居民住房进行改造,注入少数民族特有的色彩和图腾元素,规划建设了民族广场、归侨历史文化长廊、村史馆、生活污水处理设施、民族文化馆等基础设施,启动了宜春市研学基地、“智慧村”、旅游公路、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。2017年,又筹资400万元完成50幢特色房屋的立面改造,给110户村民打造更宜居的生活环境。

七彩民族广场

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致富

“自建村以来,洋林村的产业长期都是以种植柑橘和生猪养殖为主,而自2008年敖山华侨农场撤场设镇后,加上多年的种植导致土壤肥力流失,柑橘产量和销量陷入了停滞。”洋林村党支部书记张胜德介绍道,“洋林村是果业分场改制而来的村庄,缺乏耕地、水面等各类自然资源,洋林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顿时陷入瓶颈。”

种植基地

面对洋林村无山无水、自然资源贫瘠的窘境,洋林村党员干部四处奔波,求经验、请专家、学技术、跑项目,千方百计为群众谋求发展。根据外出学到的经验,结合村里实际,洋林村于2014年组织成立了皇菊种植协会,通过“协会+基地+农户+公司(厂家)”的发展模式,将洋林村打造成为上高县最大的皇菊种植基地。2016年经过多次市场调研,又引进了一家实力雄厚、经验丰富的台商企业,在村里种植火龙果。村里流转了40亩土地,村集体出资20万元,建起了10个大棚,创建了“897农庄”。台商提供优质苗木,全程技术指导,村里试种火龙果,经过几年精心培育,2020年火龙果喜获丰收,每亩利润达六七千元。

为带动村民致富,洋林村又流转土地200亩,复制“村集体+农户+公司”模式种植蓝莓、桑葚,带动70名村民就业,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余万元,村民户均增收约4000元。

民族风情激活一池春水

“我是瑶族,爱人是京族,妈妈是壮族,奶奶是苗族。”洋林村村民叶其仁家是个多民族家庭。在他看来,洋林村六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发展,逐渐演变成了富有内涵、民族特色浓郁的特色文化。

洋林村独一无二的民族大融合文化气质,让洋林村的党员干部意识到其中蕴藏着很大的发展机遇。从2017年至今,洋林村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会举办“三月三”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节,每年吸引游客、摄影爱好者万余人次,形成了赣西地区独一无二的少数民族文化品牌。
叶其仁的妻子在“三月三”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节,通过制作售卖京族春卷、七彩洋林糕、五色饭等民族美食,每年都有几千元的纯利入账。“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来旅游、团建、研学,通过表演竹竿舞、售卖长寿粽和糍粑等民族特色美食,我也能赚到不少钱。”陈胜梅笑着说道。

为推广民族美食,带动群众增收,洋林村开发了独具民族特色、文化内涵的七彩洋林糕、京族春卷、瑶族窑鸡、五色饭等民族特色美食,并鼓励手艺人创新创业,为他们提供服务保障。同时,打造休闲观光旅游产业,将农业发展与旅游休闲相结合,逐步形成集果蔬采摘、旅游观光、农家乐、民俗表演、养生休闲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链,摸索出了一条新型产业富民之路。

目前,洋林村以“体验归侨少数民族民俗文化”为切入点,结合秀美乡村示范点建设,启动了打造全省3A级民族旅游小镇的项目。该村积极引入高校、商家、策划团队和社会媒体等力量,推动市场化运作,积极引导村民通过成立合作社、旅游协会等形式,和谐有序发展乡村旅游。

关联稿件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